美國高邊疆戰略(2)
趨勢觀察
2020年09月29日

《反彈道導彈條約》被廢除
據稱,小布什是羅納德·里根的崇拜者。這其中的緣由或許正是因為后者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本來,如果克林頓在其任內作出部署“星球大戰”計劃決定的話,那么至少在作出研制這一武器系統和作出部署這一系統的決定的頭與尾之中,民主黨便可與共和黨平分秋色。而克林頓將這一決策權留給了小布什,而后者上任不久便拍板部署反導系統,從而讓共和黨在推行“星球大戰”計劃中出盡了風頭。民主黨在其中僅僅充當了一個配角。
雖然小布什作出了部署反導武器系統的決定,但其在部署前還須邁過華盛頓與莫斯科曾經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的坎兒。小布什也做了這一點,從而為美國部署反導武器系統開了綠燈。
一 美國打開部署反導系統的綠燈
1972年5月26日,美國與蘇聯簽訂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于同年10月3日生效。按照該條約的規定:雙方均可部署兩個反彈道導彈防御系統,一個保衛首都,一個保衛洲際導彈發射場,每個系統配備帶有核彈頭的洲際導彈100枚,以及相應的雷達系統和反彈道導彈發射架。此外,在試驗上,還可以擁有15個反彈道導彈發射架。雙方都不得部署全國性的反彈道導彈防御或這種防御基地。也不準使用非彈道導彈系統,如防空系統得到反彈道導彈的能力,等等。
事實上,美蘇并未按該條約部署規定的相應反導系統,但它對華盛頓和莫斯科仍具有一定的約束力。2001年年底,小布什當局宣布準備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正式退出該條約則是在2002年6月13日。
筆者認為,2002年美國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可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一個世界大國在世界政治與外交史上采取的一項重大的戰略舉措。顯然,美國這樣做,尤其是小布什這樣做,是特別看準部署反導武器系統的國際軍事與政治意義。
從軍事上講,作為一種手段和工具,美國把“星球大戰”計劃一直看做另一項“曼哈頓”計劃。只不過“曼哈頓”計劃旨在研制進攻性的戰略核武器,且五角大樓正是通過成功實施這一計劃,并從中嘗到了憑借核力量確立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陣營霸主地位的甜頭;實施“星球大戰”計劃,則正是為了建立與進攻性的戰略武器相匹配的反導武器系統。可以想見,“星球大戰”計劃得以實現,華盛頓擁有攻防兼備的戰略手段,它在對外政策上便可無所顧忌地放開手腳大干。其中,尤其對無核國家更是如此。試想,日本破天荒第一次嘗到核武器顯示的其無比威力,有哪個國家的決策當局會把核蘑菇云留下的陰影忘得一干二凈!
從外交上講,當時,歐盟和俄羅斯正忙于內務,一俟該計劃的部署獲得成功,即可增加美對歐、俄,其中尤其是對俄羅斯的壓力。
從美國內部利益分割的關系上講,布什政府退出反導條約,加大研制與部署新武器系統,則可給共和黨所代表的大企業主尤其是軍工企業集團更多的賺錢機會和更豐厚的經濟實惠。因此可以說,小布什入主白宮以來,其表現是有目共睹的。
可以認為,正是在當時的背景下,為了美國本身的利益,小布什當局充耳不聞世界各國及美國國內的種種反對呼聲,也要將國際條約丟棄,以排除五角大樓部署反導武器的路障。當然,在當時,美國這樣做、這樣橫,也正是它抓住了其自認為誰都拿它沒有辦法的機會!
日本組建導彈攔截部隊的計劃于2007年開始付諸實施。按照該計劃,日本擬于2007—2010年度,在其陸上和海上建造10個基地和部署15支擁有陸基“愛國者—3”和海基“標準—3”導彈攔截部隊。由此,日本便成為亞太地區擁有反導系統的另一個國家。日本反導系統部署情況后文還會講到。
至于俄羅斯針對美國的反導系統,其戰略是發展攻防兩個方面的武器系統,其中以發展可擊穿美國攔截系統的“盾”即進攻性的戰略武器系統為其重點。
在防御武器系統方面,俄羅斯部署且已成軍的主要是一種具有雙層攔截能力防空系統——S—300與S—400。這些系統雖不在美蘇《反彈道導彈條約》限制之列,但也具有近程攔截導彈的能力。據介紹,S—300P系列共有6種型號,而其中在美國于1983年提出“星球大戰”計劃之后部署的4種型號是:1985年的S—300PMU、1993年的S—300PMU1、1997年開始裝備的S—300PMU2“驕子”和1999年公開的S—300PMU3/4系統。S—300V有兩種型號:1983年裝備的S—300V1和配備9M83防空導彈,攔截目標類型主要是飛機、巡航導彈和諸如“飛毛腿”、“長矛”之類的近程戰術彈道導彈;1988年裝備的S—300V,配備9M82導彈,攔截目標增加到可對付“潘興”中程戰術彈道導彈、空地導彈及巡邏在100公里距離上的干擾飛機。S—300遠程防空導彈系統裝備到陸軍方面,屬防空導彈旅,每個防空連通常可配備2輛9A82二聯裝發射車和4輛9A83四聯裝發射車。為了適應彈道導彈的發展,提高反導能力并滿足國際市場需求,俄羅斯又在S—300V的基礎上發展了S—300VM亦稱“安泰—2500”防空反導系統,它是一種既能攔截射程達2500公里的彈道導彈,又能攔截各種飛機和巡航導彈的戰區導彈防御系統,目前只裝備了空軍。
現在,S—300P和S—300V系列都已經從反巡航導彈、反戰術彈道導彈專用,發展到反飛機、反巡航導彈和低層反戰術彈道導彈通用;從單一導彈型號配置,發展到一種武器系統可配置兩種型號的地空導彈;它們均采用筒式垂直發射。兩者代表了當今防空反導通用型地空導彈的最先進水平。
作為這兩大系列中最先進型號的S—300PMU3/4與“安泰—2500”,分別可以構成雙層防御系統,相當于研制兩種型號的地空導彈系統。S—300P為車載機動系統,具有越野能力、原地轉彎能力及快速展開和撤收能力,最大公路行駛速度在60公里/小時以上;S—300P行軍/戰斗轉換只需5分鐘,系統反應時間僅為5—12秒,其中“安泰—2500”的系統反應時間只有7秒。
S—300PMU2可同時跟蹤120個目標,發現距離超過185公里,并可同時制導12枚導彈攻擊6個不同目標。S—300PMU2的最大射程為200公里,最大射高27公里。“安泰—2500”最大射程200公里,最大射高30公里,可攔截射程2500公里的彈道導彈,對“飛毛腿”的命中概率為96%。S—300P采取垂直發射方式,每部發射架都能全方位發射,能攔截360°范圍內的目標,消除了作戰盲區。由于發射時不用調轉發射架,因而大大縮短了反應時間,提高了導彈的火力密度和抗飽和攻擊的能力,簡化了發射裝置,提高了系統的機動能力和生存能力。垂直發射方式使S—300P在低空防御上明顯占據優勢,其低空射高僅為10米。“S—400凱旋”地空導彈系統是俄羅斯原金剛石中央設計局在S—300P的基礎上以全新的設計思路研制的。它配備了射程更遠的新型導彈和新型相控陣跟蹤雷達,雷達具有全向覆蓋能力。據俄羅斯軍方稱,俄第一個“S—400凱旋”防空導彈團從2007年進入戰備值班。據稱,其在速度、精度等方面均優于美國的“愛國者PAC—3”地空導彈系統,是當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防空導彈系統。但總體上俄羅斯現擁有的防空能力與美國已形成的全球及區域防御網,彼此的防御能力不成比例。
很清楚,正是由于莫斯科與華盛頓在反導系統方面存在著這種“非對稱”性,俄羅斯沒有被美牽著鼻子走,而是把發展進攻性武器放在首位。具體來講,針對美國反導系統的部署及升級,俄羅斯人在這方面采取了兩招。一招是提高戰略導彈的突防能力即進一步打造穿透能力更銳利的“矛”。俄羅斯于2007年5月底試驗成功的“RS—24”型洲際彈道導彈,即為其“能穿透任何防御系統”的“利矛”。而其不斷地改進新型“白楊—M”和潛射的“布拉瓦”洲際導彈將裝備全新彈頭。該彈頭由于軌道更低,能進行變軌,因此無法攔截。因為,在俄羅斯軍事專家看來,理論上只有在太空部署反導武器,才能攔截俄羅斯這種全新的彈頭。另一招是俄羅斯人還告訴美國人,若其在太空部署相關反導系統,他們就在太空部署其相應的核武器,以便在非常時期摧毀后者的相關太空反導系統。彼此可謂針尖對麥芒。
俄羅斯人這一招厲害。因為他們抓住了美國一直害怕他國進攻性的核導彈穿透其防御網絡而在美國人口密集地區落地開花。
至于中國的反導防御系統,其在筆者前面所述的基礎上,據稱,2006年其在西部地區進行了導彈攔截試驗,技術水平接近美國的“愛國”防空導彈系統。隨后研發的“紅旗—9”區域防空導彈則具有殺傷空域大,抗干擾和抗多目標飽和攻擊能力強的特點,加之導引系統先進,因此專家稱:中國已具備了可適用現代戰爭需要的初步防御能力。2010年1月11日成功進行的那次陸基反導試驗,向外界宣示了這一成就。
如前所言,反導系統的攔截功能分三個層面,中國2010年年初進行的攔截為第二個層面即中段攔截。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等少數國家擁有這種陸基中段導彈攔截技術。中國這次試驗成功將大大提升保衛本土的能力,并對世界范圍內導彈攔截技術產生制衡效應。有專家認為,從技術與性能講,這次攔截已經超過了“紅旗—9”的水平。因為它是在中段,中段攔截是大氣層以外,恐怕是在兩三百公里的高度,已經不是一般防空導彈幾十公里的水平了,所以這是一個嘗試,也是一個成功的試驗。
對于這次試驗,外交部發言人隨之重申了中國的立場,稱“這一試驗是防御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與中國一貫奉行的防御性的國防政策是一致的。中國在反導問題上的立場沒有變化”。同時還強調,中國始終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加強國防建設是出于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正當需要。1964年,中國在成功地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之后曾經發表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嚴正聲明。這次反導武器的成功試驗之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談話同樣表明了中國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愿望。可以想見,在美國正式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并同時部署了其全球及地區反導系統的條件下,中國軍方能不設防嗎!
二 美日合演“星球大戰”
眾所周知,在退出反彈道導弾條約后,美國便于2002年12月開始建立本國導彈防御體系,這一體系則為美國反導系統的一部分。
從地域上講,美國的反導體系由其部署在本土以及東亞和歐洲的相關海陸系統所組成。五角大樓的本土基地設在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要塞,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和北達科他州等地除已經進行的部署外,為保證彈道導彈發射預警,到2010年前,還計劃向低空近地軌道發射24顆STSS衛星,向地球同步軌道發射2顆SBIRS衛星,到2015年前,擬在北達科他州部署150枚攔截導彈,同時研制和發射新型衛星。
在東亞,其合作伙伴主要是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事實上也在其合作的名單中。現美國已與日本部署了相關系統。
在歐洲,原擬在波蘭和捷克部署陸基反導系統,或許由于莫斯科的反對而改擬在羅馬尼亞部署相應的海基系統。2010年春,美俄已就此達成了協議。至此,美國的反導系統已基本涵蓋了針對其本土的來襲導彈。
至于針對可能來襲的洲際彈道導彈,據介紹,五角大樓已經部署和擬議中部署的導彈防御系統,由海基、陸基、空基和天基等三層防御網絡構成。
- 第一層,為助推段攔截階段,由美軍研發的機載激光攔截系統為主承擔攔截任務。所謂機載激光攔截系統就是將一個功率強大的激光發射裝置安裝在波音—747飛機上,通過發射功率高達百萬兆瓦的高能激光束對來襲導彈進行攔截。由于激光束的有效作用距離在300公里以內,因此機載激光攔截系統只能前沿部署,美軍部署這一武器系統的地點為日本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
- 第二層,為中段攔截,主要依靠部署在日本的“標準—3”攔截導彈和“宙斯盾”艦組成的海基攔截系統。為此,在2004年12月簽訂的聯合研究防御系統協議的基礎上,2006年6月23日,美日簽訂了一份擴大兩國彈道導弾防御合作的協議,兩國聯合生產攔截導彈。后來,美海軍的11枚“標準—3”攔截導彈分別部署在“伊利湖”和“夏洛”號導彈巡洋艦上,依據命令在太平洋海域巡弋。此外,美軍還通過向日本出售“標準—3”導彈,促其共同分擔導彈防御任務。日本的攔截系統由從美國購進36枚“標準—3”攔截導彈構建而成,這些導彈部署在改造過的4艘“金剛”級導彈驅逐艦上。現擬在羅馬尼亞部署的系統也是“標準—3”系統,該計劃于2020年完成部署。
- 第三層,為末段攔截,目前美軍擔任該段攔截的主要是“愛國者—3”系統,這一系統部署在日本。“愛國者—3”(愛國者PAC—3)導彈系統,通過改進火控系統并換裝新的“愛國者PAC—3”導彈而成的一種全新的防空系統,是美國當前正加緊研制的TMD系統重點項目之一,主要防御近程和中程彈道導彈、巡航導彈以及氣動力目標,主要由新研制的動能攔截彈和改進的雷達與指揮、控制系統等組成。
此外,美軍首座地基前沿部署的X波段遠程預警雷達已部署到日本北部的青森縣車力基地。該雷達可探測到數千公里外高空中棒球大小的物體,號稱是美反導體系的“眼睛”,主要擔負對來襲導彈的搜索與跟蹤任務。
美日部署的導彈防御系統主要由“標準—3”攔截導彈構成,其功能主要是用于對洲際彈道導彈進行攔截的。目前世界上裝備最多的是“標準—2”型導彈。同與“標準—2”相比,“標準—3”在攔截性能和售價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標準—2”導彈有效攔截距離只有80公里,最大攔截高度不到30公里,最大速度3馬赫。“標準—3”導彈有效攔截距離可達到450公里以上,最大攔截高度達到100公里以上,飛行速度可達12馬赫。美日此次簽署協議準備共同開發的“標準—3”升級型導彈的有效攔截距離將達到1000公里以上,并可區分真假彈頭。每枚“標準—3”價格將近5000萬美元。目前,美海軍總共裝備了11枚“標準—3”攔截導彈。
美國部署的導彈防御系統同時具備攻防能力。首先,用于助推段攔截的機載激光攔截系統雖然被美日宣揚為反導系統的一部分,但它發射的高能激光束功率高達百萬兆瓦。同攔截高速飛行中的彈道導彈相比,其在攻擊太空衛星方面的作用更突出,攔截距離更遠。其次,反導系統中的攔截導彈,因其導彈戰斗部均自身帶有機動燃料和光學、紅外探測系統,用于自主跟蹤目標并直接碰撞殺傷目標,可作為有效的反衛星武器。反導體系的發展帶來的將不僅是導彈防御戰,最終將會演變成太空進攻戰。
據此,有媒體介紹:一方面,美日海基聯合反導能力不斷被提升。作為美日聯合反導合作的第一步,日本承擔了“標準—3”型導彈27億美元開發費中的12億美元。2006年8月,巡洋艦“夏洛”號進駐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2007年年底,海上自衛隊“金剛”號導彈驅逐艦在夏威夷海域進行了導彈攔截試驗,并成功地將一枚靶彈擊落。根據計劃,2010年前日本將完成4艘“宙斯盾”艦的改裝和系統升級,從而具備東亞局部海空反導封鎖能力。
另一方面,美日繼續完善其由上千枚“霍克”、“愛國者”型導彈組成的龐大防空反導網,該網防護對象涵蓋札幌、仙臺、東京、名古屋等7大都市圈以及日美各重要軍事基地。2009年8月,美日達成協議,擴建后的橫須賀港,不僅將成為美軍核航母的母港,還將成為美軍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核心基地之一,不僅將常駐攜帶海基反導系統的“宙斯盾”艦,基地周圍也將部署大量反導導彈。與此同時,美軍還考慮在朝鮮半島建立新的陸基反導系統,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來自朝鮮的彈道導彈威脅”。由此,美國在東亞已經具備并將進一步提高其實戰能力。
對此,外國媒體曾不無擔心地指出,美日不斷提高反導能力,將不可避免地加劇地區軍備競賽。分析人士也認為,美日進行導彈防御合作其實質是以朝鮮導彈為借口,提升兩國軍力,強化亞太事務控制權的具體體現。同時,還因為美日的反導網本身隱含著較強的進攻性,從而導致該地區局勢不穩定危及亞太安全的重要因素。
正是在美國已擁有了一定的反導能力的條件下,以朝鮮發射衛星為由進行了一次粗具規模的天戰預演。
2009年3月17日,美國宣布:其在夏威夷進行的試驗中,用陸基機動導彈防御系統成功擊落了一枚中程導彈。美國國防部導彈防御局在一份聲明中稱:“末端高空區域防御”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攔截。
如果說美國此前進行的多次試驗,是旨在測試某項技術的性能等的話,那么這次反導試驗則具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在于:美國的這次試驗與以往的試驗不同,是針對朝鮮此前宣布它將于2009年4月2—8日發射一顆衛星而來的。因此,美國的這次試驗其實質是針對朝方發出的一次警告,一次空間戰前的預演。就在這次試驗成功之后,美國及其盟國日本,以朝鮮發射的“大浦洞—2號”導彈為由而揚言,其一俟發射就將之擊落。
本來,里根當年提岀“星球大戰”計劃主要是針對莫斯科的。沒想到在20多年后,華盛頓伙同東京卻首先向平壤發岀了空間大戰的最后通牒或進行了一場實實在在的心理戰。就在朝鮮發射導彈前,美日就已進行了相應的實戰部署。日本《產經新聞》4月1日報道,日本導彈防御系統部署完畢,稱“針對朝鮮衛星發射,日本已實戰部署了航空自衛隊的FPS—5新型地面雷達。這種雷達探測范圍可達朝鮮全境上空。加上已部署的‘宙斯盾’驅逐艦、愛國者—3攔截導彈,自衛隊進行攔截的導彈防御系統已完全部署完畢”。FPS—5試驗性雷達2003年建成,日計劃于2008—2011年部署在四個地點。第一臺部署在鹿兒島。其在日本部署的美國波段預警雷達比FPS—5雷達在遠程監視上更岀色。
在4月6日,即在朝鮮完成發射任務的第二天,該報又以“朝鮮發射導彈時,日本海上演情報戰”為內容,說:在北朝鮮發射導彈后,海上自衛隊的3艘“宙斯盾”驅逐艦上的SPYI、航空自衛隊在陸上部署的2臺FPS—5和4臺FPS—3改進型雷達一起開機。美軍部署在日本海和太平洋各兩艘宙斯盾驅逐艦上的及在青森縣部署的“X波段預警雷達”也投入工作,進行測試和跟蹤。據悉,IL20電子偵察機對導彈防御系統各種雷達的波段、測試方法及雷達間的分工進行了偵察。如果波段被別人掌握,雷達就可能因干擾而失效。
對于這次情報戰,俄羅斯進行了跟蹤。據稱,俄羅斯空軍的IL20電子偵察機進行了偵察飛行。就在5日上午11時30分,IL20電子偵察機從北海道南下日本海,飛越了朝鮮設定的導彈第一級火箭墜落危險區域上空。朝鮮發射導彈時,IL20電子偵察機繼續南下。很顯然,俄羅斯人已看到,在美軍針對朝鮮進行的這次反導實戰部署中,那其中顯現的巨盾黑影也是朝向他們的。
這樣,原本可能發生在以朝鮮為一方而以美日為另一方的“星球大戰”,便為以俄為一方同以美日為另一方的情報戰所取代。
因種種原因使然,美國軍事當局放棄了其此前與朝鮮進行“天戰”的設想。但這一事件告訴人們,美國方面已經擁有了可進行空間戰的實戰能力。“星球大戰”作為一種戰爭樣式,已不再是動漫,不再是童話,不再是天方夜譚。而其空間衛星定位系統的部署,從軍事上講,正是為進行“天戰”做準備的。
在五角大樓指揮下,美日軍方聯合搞的首次反導實戰軍事部署,雖然其矛頭直接指向朝鮮,但在戰略上更是針對中國和俄羅斯的。
與“天戰”相關,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也隨之正在加快發展或在完善中,盡管這些系統在和平時期可以用來為民用服務。因此,當你駕著私家車外出而盡享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帶來的方便時,了解其作為戰爭工具的另外那更加銳利的“眼睛”,應該說也是蠻有意義的啊。
(作者:郗潤昌,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 研究員)
返回資訊首頁
北京信達 “合平統一” 工控安全綜合防護方案,按照國家等保2.0、國家發改委14號令等相關要求,針對電力、石油石化、軌道交通、市政、智能制造等工控系統安全防護實際情況,構建一個中心三重防護的綜合防護體系,實現對網絡中不同廠家、不同品牌安全設備和安全組件的統一管控,自動消缺,確保關乎國計民生的核心系統之核心業務、核心數據安全。(如需詳細方案,請聯系我們)
“合平統一”綜合防護方案的特點
合規達標,成果可視
平穩易行,自主可控
統一管控,綜合防護
一次安裝,整體兼容
目前,已經有1個總調,20多個省調,幾百個地調,超過1萬個廠站的用戶, 在工控系統安全防護中選用了北京信達的S-NUMEN 安全產品。